“流量劫持”是运营方刷流量的最好方式之一,但问题是,这样卑劣的手段为何能够堂而皇之、有恃无恐地不断出现,甚至很多机构便民服务都被侵染。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日前,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在南京地铁站内为地铁卡进行智慧充值时,扫描充值首页的二维码竟然跳转到了一个公众号上。“以前扫描二维码就直接可以充值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关键是我根本不想关注这个公众号啊!”该市民抱怨道。
记者注意到,南京地铁乘车卡的智慧充值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途径来进行付款,在市民选择较多的微信和支付宝方式中,选中后跳出的均为公众号/服务号的二维码页面。以微信为例,扫描二维码后出现的为“我i乘车”公众号,其账号主体为深圳市万通顺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非南京地铁本身,这让人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再进一步通过“企查查”查询该企业后发现,这家公司为市政一卡通业务的运营商,于2007年成立,同时有着25条“关联风险”和52条“提示信息”。
在某智慧充值卡点,记者发现排在身前的5名充值者,有3人充值失败后无奈选择了关注该号,有2人则直接放弃了智慧充值选择人工充值。而即便选择不予关注,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在退出的过程中也还是弹出了一个抽奖的页面。
在地铁站点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终于发现了在关注二维码的页面左下方,还有着“残忍拒绝,直接支付”几个字组成的一个按钮。“点击这个按钮可以直接进入充值页面,扫描二维码就能充值。”地铁服务人员说。地铁客服解释,这是他们和第三方的合作,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与抽奖,并非是强制性的选择。
出于对品牌或者服务的信任,很多人会按照运营商设定好的最显眼的步骤来进行操作,并会习惯性点击支付成功后的弹窗。殊不知,自己的流量在不经意间已经被“劫持”了,并且这些隐蔽操作带来的不佳体验,也让很多人诟病。
对此,记者咨询了相关律师。对方表示,“流量劫持”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果涉及盗取个人信息、盗窃个人财产就是典型的犯罪行为,要受到刑事处罚。而强行的弹窗和推荐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的捆绑行为,虽不涉及违法,但如果微信公众号收集到的用户信息与其所提供服务的核心功能无关,那收集到的这些额外信息将成为一种隐患。“南京地铁充值服务属于公共服务性质,这种利用公共服务来推广微信公众号的行为是欠妥的,即便服务页面提供了相当隐秘的‘拒绝’按钮可以直接支付,仍然给消费者不爽的消费体验。”
我国广告法中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但实际情况是在支付完成之后,遇到的很多强制弹窗通过普通滑动根本无法关闭,必须点击关闭按钮才能终止。相关部门也曾多次针对互联网广告开展整治行动,然而,这些违规的弹窗广告仍然屡禁不止。此外,2017年1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还出台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分发服务自律公约》,对一些禁止性行为予以明确,其中就包含“流量劫持”的行为。但时至今日,“劫持”现象并未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归根到底还是商业模式不够成熟,在流量获客和流量变现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感受。另外,我国目前对于浏览器、软件的恶意弹窗、应用已经明确持否定态度,但在内容界定、消费维权以及技术操作等方面依旧存在着难点,这也造成了‘打擦边球’现象屡见不鲜。”该律师分析说。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意味着价值。各种商业化公众号、服务号出于自身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涨粉需求并最终实现“吸金”的目的。因此,通过诱导关注或者强行推荐等“劫持”的方式来实现,也成为业内的普遍做法。“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非正常涨粉会被微信封号,通过地推购买一个线元左右。而通过设备、诱导、礼物等方式进行增粉、增流量一般都是打包操作,1000元左右就可以增加1000粉或10万的阅读量,这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劫持’操作来完成的。”一位自媒体运营者如是说。
如果是为了便民服务,这样诱导或直接“劫持”流量的做法可取吗?在秦淮区双塘街道桃园人家小区,小区居民可以通过扫描物业提供的二维码进入缴费平台,收费界面涵盖楼栋号、门牌号、具体金额,平台还提供电子发票服务,每家每户通过平台缴费,对每一笔收费都知根知底。
“让居民放心缴费,任何无关的信息都不会在平台上出现,也不会出现强行的弹窗或关注。”该小区物业经理表示,他们会主动向业主介绍公众号并谋求关注。公众号内可以完成水电费缴纳,也会发布一些有关小区建设的相关通知,居户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映问题。“没有广告,没有与业务无关的推文,为小区住户提供生活便利,这就是一个纯粹便民的公共服务公众号。”
所以,在一个不存在技术问题的操作上,是否出于纯粹的目的进行服务,老百姓实则一目了然。
上一篇:遇到运营商DNS劫持该如何处理?
添加微信